新闻中心News
妈妈的味道 饺饼筒里的天台记忆
为进一步做优“妈妈的味道”共富品牌,提升台州非遗美食、传统小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,在台州市“妈妈的味道”巾帼共富市集启动仪式上,经县级妇联推荐,专家及大众评审品鉴,现场评选出具有地域特色、风味独特、体现传承文化的台州市“妈妈的味道”十佳小吃。 现将推出“妈妈的味道”十佳小吃系列专栏,带您走进台州各地,探寻这些美食背后的故事,品味舌尖上的乡愁,感受妈妈的爱与温暖。让我们一起,用味蕾唤醒记忆,用美食传递幸福! 饺饼筒是天台最经典的一道美食,每逢岁时佳节,必然要吃饺饼筒,尤其在清明节、七月半、大年初一的时候,更是不可缺少。在天台人的传统里,谁家的主妇做好饺饼筒后总会端给街坊邻居分享一下,无论包的什么馅,也无论贫富,吃着饺饼筒的人都满脸笑容,这就是天台山和合文化的生动写照。饺饼筒的外皮是圆的,卷成的饺饼筒又是圆的,所以除了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制作饺饼筒之外,凡有喜事的人家往往在吃过主餐之后,都要吃上一餐饺饼筒以寄寓“团圆”的象征。2022年,“天台饺饼筒制作技艺”更是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成为天台的一张亮丽名片。 相传,饺饼筒的创制还与济公活佛有关。济公在国清寺为僧时,为了避免浪费剩菜,便将其裹进薄饼里,没想到这一举动竟创造了一种新的美食,深受僧众喜爱。从此,饺饼筒便在天台流传开来。 范碧军是1983年生人,天台县妇联执委,“天台记忆”餐厅主理人。她属于格外怀旧的那类八零后,年轻时敢于尝试,干过很多活计,当过医院护士,也做过酒店高管。不过,让她始终魂牵梦萦的是那一份怎么也忘不了的家乡味道。于是,在外漂泊十几年后,在2015年,她最终还是回到家乡,创立了“天台记忆”这家小餐馆,餐厅田园式餐厅环境,一如既往的原木色系,元古气质。餐厅以天台传统美食为特色,菜品丰富、口味地道,特别是饺饼筒体验,深受大家欢迎,自己动手,更有食欲。 “天台记忆”里饺饼筒生意一直红火,这离不开范碧军对品质的严格把控,她希望每一位来“天台记忆”的顾客,都能吃到天台县最地道、最新鲜的“妈妈的味道”。 近年来,在县妇联的引导与支持下,“天台记忆”餐厅成为天台第一家县级“妈妈的味道”甄选店,她本人被聘为台州市“妈妈的味道”和合嫂。 范碧军自学短视频制作,用镜头展现饺饼筒从选材、摊面皮到包裹馅料的匠心工艺,以直播形式带观众“云游”天台街头巷尾的饼香记忆,更用方言讲述饺饼筒背后济公救饥民的传说。此外,为了宣传家乡美食,扩大饺饼筒的客户群体,她在抖音平台直播制作饺饼筒,既演示传统技法,又创新推出低糖版、素食版等新式配方,单条视频最高获10万浏览量,成功将天台山城的烟火气转化为年轻群体追捧的“新国潮”。 作为美食传承人,范碧军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也不断收获,从2018年至2025年,她先后获浙江省妇联举办的美食厨娘秀活动特色风味奖,“妈妈的味道”民间巧女秀优胜奖等多个奖项。电竞竞猜 在天台妇联打造的妈妈的味道公益课堂上,范碧军定期授课,教周边留守妇女饺饼筒、糊拉汰等20余种传统小吃的标准化制作技艺,累计培训学员超1000余人次。2025年3月,在台州市巾帼共富市集启动仪式上,她被市妇联聘请为“和合嫂”,通过参与“小小巧手传承人”实践活动,公益开展美食研学活动,带领孩子们以石磨碾米粉、用面皮裹饺饼筒,让非遗美食技艺成为乡土教育的美好载体。她在社区开设美食体验工坊,助力乡镇开发出融合饺饼筒元素的伴手礼产业链,真正实现传艺、传业、传精神的三重公益价值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